何R 发表于 2024-6-3 11:52:34

“互联网妈妈”:弥补亲情还是构建乌托邦

<div id="content"><p>" 孩子,妈妈今天教你各种蔬菜怎么切 ……" 林琳在手机上点开 " 互联网妈妈 " 的视频。一位中年妇女透过镜头,像对自家小孩一样说着生活小妙招。</p><p>被日复一日的工作整得有点麻木的林琳,好像回到十几年前,放学回家,屋里温暖的灯光包裹住身体,妈妈在厨房里,叮嘱她洗完手就开饭。</p><p>" 互联网妈妈 " 是近年来兴起的博主类型,<strong>她们通常以第一人称 " 妈妈 " 视角拍摄美食教程、生活小妙招、情感支持等短视频。</strong>" 妈妈 " 们与屏幕外的观众一起构造理想化的亲子关系,促成一场大型的 " 亲情展演 "。</p><p>" 互联网妈妈 " 们</p><p>" 大闺女,在外面不要总点外卖,今天妈妈来教你怎么做皮薄馅大的韭菜盒子!" 视频里,一位满脸笑意的中年女性向屏幕另一头的 " 孩子们 " 分享着美食做法。这位妈妈今年 50 岁,与女儿桃桃共同经营小红书账号 " 东北老妈做馒头 ",有三千多个粉丝。</p><p>桃桃妈妈之前在工厂组装排椅,由于生意冷清而失业。做吃播的女儿桃桃鼓励她拍摄美食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赚钱。</p><p>" 东北老妈做馒头 " 账号的第一条视频,以桃桃的视角来讲述。桃桃妈妈录制了一条视频,女儿看到后顺手发在账号上,结果有不少播放量,引起很多人共情。</p><p>从今年 3 月 2 日发布第一条视频至今," 东北老妈做馒头 " 账号接到两个广告,每条广告价格在 200 元左右,但桃桃妈妈乐在其中,<strong>评论区里一条条真情实感的留言让她有了坚持的理由。</strong></p><p>" 阿姨真像我妈妈,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就去世了,看阿姨视频好像我妈妈在教我做饭。"</p><p>" 阿姨你真的弥补了千千万万小朋友的母爱。"</p><p>" 真的有种家的感觉,尤其是等包子的时候唠的那几句家常,真的就像回家了。"</p><p>" 我要开个哄孩子班了!" 桃桃妈妈调侃道。自从开始做美食分享后,她每天都会收到网友留言,有些是提升视频质量的建议,有些是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些来自网友的正向情感反馈,让桃桃妈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p><p>除了像桃桃妈妈这样的 " 全职互联网妈妈 ",<strong>还有人选择在日常生活之余,兼职扮演 " 互联网妈妈 "。</strong></p><p>" 你的互联网姐姐或者妈妈。女,29+的 infp,普通老宅腐人,普通打工人,什么话题都能倾诉,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做你的赛博姐姐,倾听你的烦恼,支持你的决定。我是陌生人,但我也爱你。" 这是王妍在小红书主页上发布的一则帖子。</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0"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王妍发布的帖子<p></p><p>29 岁的王妍是天津一家央企的文员,小红书是她分享日常生活的平台。今年 1 月开始,她发现自己的小红书主页经常出现一些主题相似的内容,基本都是一些女生在互联网上倾诉生活中的困扰。<strong>在她看来,这些女生就像妹妹一样。</strong>" 根据我的观察,我刷到的这些妹妹的年龄在 14 到 24 岁,介于中学和大学之间,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p><p>王妍曾在小红书用户发布的情感倾诉帖下留过言,她真切地感受到有很多女生需要倾听者,她乐意耐心倾听并提供建议。" 这些女孩子期望年龄比自己大的女性给她们指导,愿意将自己的情感需求说出来。" 王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布了做 " 互联网妈妈 / 姐姐 " 的帖子。</p><p>帖子发布近两个月,<strong>浏览量不到 1000,有近 10 个女生给王妍发私信倾诉烦恼、寻求意见。</strong>有一个女生告诉王妍她在韩国留学,一个人很孤独,性格、精神、原生家庭等方面的问题让她很痛苦。还有一个高二学生,因家人经常吵架甚至闹到报警程度,她向王妍倾诉烦恼,寻求建议。对于这些寻求建议的女生," 我会给她一些相对温和的建议,我只给建议,不会告诉她选择 A 或 B,这个选择最后还是应该由她自己去做。"</p><p>王妍想做 " 互联网妈妈 / 姐姐 ",某种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她曾产生一些对父母的怨怼。<strong>" 长到 30 岁,我会逐渐理解父母当时的一些想法。"</strong>王妍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型家庭,从小到大父女之间缺少交流。" 我感觉从性别的角度来说,作为男性、作为父亲,他不会理解女性的困境。"</p><p>" 这些求助的年轻女孩子,她们想要拥有爱,却得不到爱。" 王妍说:" 我希望在她们做出选择之前能有人劝她们一下,站在她们的角度帮她们分析一下利弊。"</p><p>多一份父母的爱</p><p>母亲去世后的十年里,林琳对丧母这件事一直闭口不谈,在她看来," 互联网妈妈 " 可以弥补亲情。" 评论区里,既有像我这样妈妈不在了,<strong>也有很多人或许父母仍然健在但从小没有被温柔对待过。</strong>"</p><p>来自河南的鹤鹤,父母离异后跟着父亲长大,从小缺少母爱。她在小红书上发帖,寻人当她的 " 互联网妈妈 "。最终找到一位,她会和 " 妈妈 " 分享自己的遭遇、困扰和焦虑," 妈妈 " 替她出主意。鹤鹤说," 女性天生就会爱人 "。</p><p>37 岁的单亲母亲大豆豆,丈夫去世,留下巨额赌债,她独自带着两个儿子,努力生活。在她的印象里,弟弟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被父母偏爱。" 懂事 " 是她得到过最有爱的评价。" 原生家庭是我最大的痛!" 童年缺爱让她自卑,也让她无法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p><p>看到 " 和女儿分享日常 " 的视频后,她被吸引。" 说实在的,我也不懂有没有影响,就是觉得看到就想哭。" 她很希望自己的父母有一天也能这么对她,但终究是不可能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好像也能更理解曾经的父母,但她已经不会再去奢求完全的爱,而是转向自身,以求自渡。</p><p><strong>这些视频影响了大豆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strong>对待两个儿子,她会选择肯定、鼓励和表扬,同时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爱。她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孩子们的爱好;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p><p>被 " 平替 " 的父母</p><p>" 平替 " 一词起源于互联网,最初在消费领域中使用,特别是化妆品、护肤、零食等领域。它指的是平价替代品,即价格相对较低,但使用效果与高价产品相差无几的替代品。</p><p>在大豆豆、鹤鹤等人看来," 互联网妈妈 " 是现实生活中父母的 " 平替 "。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相比,<strong>" 平替 " 更加符合他们理想中的父母形象:温柔、包容,以及无条件的爱。</strong></p><p>而对于那些被 " 平替 " 的父母而言," 互联网妈妈 " 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信息茧房让他们对这类博主接触甚少,子女往往也不会主动提及。而当了解到这类博主的存在后,一位 18 岁女生的母亲表示,她对 " 互联网妈妈 " 查漏补缺式的生活小技能教学保持相对积极的态度,希望孩子能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位女生的父亲也认为,这类视频能够对孩子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1"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受访者和现实父母讨论 " 互联网妈妈 " 的视频<p></p><p>但也有父母对 " 互联网妈妈 " 怀有顾虑,当得知子女观看这类视频时,一位 48 岁的高中政治老师担心女儿上当受骗,强调要培养辨识能力。</p><p><strong>阅历的不同、视野的差异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对同一事物的关注点大相径庭,而感性的情感慰藉与理性的安全防范之间,隔的或许就是那条导致 " 互联网妈妈 " 出现的亲情代沟。</strong></p><p>从小被 " 别人家的孩子 " 打压的孩子,如今突然搬出了 " 别人家的父母 ",现实父母们除了担忧,当然也有反思。作为一名单亲妈妈,大豆豆表示," 如果我的孩子喜欢这个,那我应该要做的不是担忧而是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到位让我的孩子渴望别人的爱?"</p><p>可是哪里有完美无缺的亲情呢?在悦心妈妈看来,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好像再努力也没有办法像 " 互联网妈妈 " 一样提供无条件的爱与幸福。" 网络世界里的妈妈人设是完美的,<strong>但现实生活中的妈妈展现的是最真实的一面,不可避免地会与孩子产生冲突。</strong>妈妈也是普通人,需要跟孩子们沟通,慢慢理解年轻人的想法。" 当子女们只愿意跟 " 互联网妈妈 " 倾诉,而不愿与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沟通时,现实中的亲子关系会受到影响。</p><p>" 互联网妈妈 " 更像一个单独的顶点,完美无缺,给予片刻没有前因后果的幸福。可是真实的亲情永远是一条充满拐点的曲线,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其间关切和争吵可以并存,波峰波谷无数。" 互联网妈妈 " 给现实父母们带来 " 别人家的父母 " 的危机感,父母们开始反思,这无疑对真实亲情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子女一味地寻求虚拟亲情,也会让父母觉得受伤,因为自己 " 永远无法成为完美的父母 "。</p><p>亲情乌托邦</p><p><strong>" 互联网妈妈 " 提供亲情的同时,也需要赚钱撑起虚拟的 " 家 "。</strong></p><p>" 互联网妈妈 " 博主在粉丝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接广变现。林琳说," 人都是要生存的,如果亲情账号带货,我会觉得我给她提供了流量,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她过得好一点,我挺开心的。"</p><p>并不是所有的 " 互联网妈妈 " 和观众都能双向奔赴。" 妈妈 " 在给予情绪价值和陪伴的同时,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有人提出隐忧:" 当听到女儿说现在出现了‘互联网妈妈’,感到担心又不安,担心孩子受骗。"</p><p>王妍对此并不担心," 大家隔着屏幕,谁也看不到谁,不可避免地会遇见不好的人,但不要因为这个就完全不相信别人。" 她说,帖子下面的评论她基本都会回复,但私信只回复女生,担心一些男性的私信是别有用心或不怀好意。</p><p><strong>除了 " 互联网妈妈 ",网上还有 " 电子爹 ",</strong>王妍曾经看过一个账号 " 十月二十七日 ",博主呈现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理性温柔的单亲爸爸形象,发布的内容都是和正在上高中的女儿的很有爱的互动。</p><p>" 爸爸有钱又体贴女儿,理解和支持女儿的想法,世界上真的会有这么好的爸爸吗?" 这些帖子的流量很高,开通几天账号粉丝量便超过 10 万,获赞 40 多万。有许多人通过账号评论区和私信倾诉,也有不少人对博主的身份表示怀疑—— " 十月二十七日 " 发布的一些帖子的配图,实际上是其他账号很早之前发布过的。2 月 23 日,有网友发现 " 十月二十七日 " 主页显示 " 账号已注销 "。</p><p>有很多网友说她们在一瞬间真的把自己理想父亲的形象寄托到这个账号上了:</p><p>" 故事是假的,但是爱和温暖是真的。"</p><p>" 属于十万网友的一场华丽盛大又温馨的幻梦。"</p><p>对囿于原生家庭缺陷的人们来说,父母是无法选择的,现实生活中总是少不了鸡飞狗跳。而互联网上的电子亲情却是自己主动选择、近乎理想化的,处于这场大型亲情展演里的他们无需承担亲情带来的种种压力,只需满足即时的快乐。" 互联网妈妈 " 更像一个短暂逃离原生家庭的安全出口,至于出口通向何方,其实并不重要。</p><p><strong>" 不会纠结它对于我来说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它只要让我开心,我就已经很满足了。"</strong>林琳说。</p><p></p><div class="zaker_div"><div class="zk_remark">应受访者要求,大豆豆、王妍、桃桃、桃桃妈妈、悦心妈妈、鹤鹤均为化名</div></div><p></p><div id="recommend_bottom"></div><div id="article_bottom"></div></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互联网妈妈”:弥补亲情还是构建乌托邦